蔡氏家族的故乡是外沙村,位于今天的珠海经济特区,原为中山县(过去称为香山县)的一部分。这个村庄以往靠近大海,但近年来该地进行大规模的填海以兴建房屋,这意味着海岸洋现在距离村庄以东3公里以上。
外沙村的範圍。新填海的区域位于村庄的右侧(东侧)
蔡氏家族的祠堂位于外沙村的正面(东南方),面向村庄的田地。祠堂的主要目的是安放的男性祖先的灵位。这些小木上牌刻有死者的名字,体现了祖先的存在,并透过祈祷和、香火和食物来祭祀。这祠堂最初也会放置族谱,每当一个男性成员出生时就会更新族谱。
外沙村地图显示了蔡氏大宗祠的位置
外沙村和澳大利亚之间最显着的联系是通过蔡兴(1869-1957),他在村里出生和长大,并到了香港和上海上念书,之后于1889年移居澳大利亚,在那里成了一名成功的水果和蔬菜贸易商人。 1900年,他成为先施百货连锁店的创始人之一,这是他与在悉尼的朋友马英彪一起创立。他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离开悉尼前往香港,并与他的弟弟蔡昌 (Chong CHOY)(1877-1953)一起创立了大新百货公司,该公司在香港和广州开设了分店。然后,他于1936年在上海开设了大新百货公司。蔡兴在香港半山的柏道2号为他的家人建造了一座大型别墅。
蔡兴于20世纪初在香港建造的豪宅(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中山的祠堂和庙宇也是一个村庄中最重要的建筑物。祠堂向世界宣告了家族的存在和声望,并成宗族成员在宗教、社会和政治活动中的焦点。在珠江三角洲到20世纪中期,宗族仍然保持其重要性(Faure, 2007,341-342),尽管随着1911年清朝被推翻和现代的概念被广泛传播,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下降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土地改革使所有世袭的土地被没收并分配给当地的佃农(Siu, 2016, 152)。 1958年,通过了集体化并建立了人民公社。
在2014年,蔡氏大宗祠的内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写在墙上的文字,表明它曾用作为一个公共食堂。
其中一道内墙写着的文字表明在毛泽东时代,祠堂被用作公共食堂(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这些文字如下所示(问号指的是由于褪色难以清楚识别的字符):
服从管理人领导
保健卫生要讲究
食室范围勤打扫
人人敬老又爱幼
大家静听勿喧嘈
?膳不能擅提早
互相督促共搞好
中共改革时代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祠堂被废弃了。当蔡兴的孙子Ronald Choy于2014年访问外沙村,他发现一棵树正穿过祠堂的屋顶生长,而且建筑物的状况严重恶化。他和蔡氏家族的其他成员随后开始筹集资金以修复祠堂,该项目始于2017年。
修复前的祠堂(2014年)(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2017年修复期间的祠堂。背景中的高层建筑(红色横幅上方)是由蔡氏兄弟在20世纪初建造的学校。
专业修复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展工作,把那些无法修补的建筑结构元素更换。他们使用传统材料更换了大部分的屋顶,并使用新的陶土砖重新铺了地板。该建筑物的原本的砖砌则被保留(但已重新油添)。
2017年在祠堂的大厅内铺设了新的赤土陶瓷砖地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厅里的一些壁画被石灰水泥覆盖着。这已被擦掉以展示下面的画作。一般来说,虽然壁画大多情况不佳,但在修复工程中它们没有被重新粉刷或修饰(这是符合国际遗产保护准则)。
一层石灰水泥被擦掉,露出下面的壁画 (2017年)
一幅受破坏的内墙壁画(2017年)
Faure, D. (2007)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Lineage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皇帝与祖先:在华南地区的国家和家族,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Siu,Helen F (2016)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 (追踪中国:四十年的人种学的研究之旅,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