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庆教授出生于中山渡头村。他来自典型华侨家庭。作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学者,他将对中国的研究兴趣归功于自己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移民经历。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试图向外国人解释「中国」,并向中国人民解释「西方」。
雷金庆教授1949年出生于中山渡头村。他来自当时的典型华侨家庭 。他父亲的家族方面,金庆的祖父(生于1885年)在20世纪初他年轻时就到了澳大利亚。他在悉尼当菜园农夫,并用在澳大利亚赚来的钱在自己的家乡购买土地和兴建房子。 金庆的父亲(1918年出生)于1949年金庆出生后不久也来到了澳大利亚做厨师。他母亲的家族方面,金庆的外婆来自邻近竹秀园村(Zhuxiuyuan village)著名的郭氏家族。金庆的舅公是永安公司(Wing On Company)的创始人之一,永安公司是香港和上海的著名的百货公司,金庆的外公和外婆住在悉尼。金庆是雷氏(Louie)家族中最年长的男性成员,与他的姐弟妹和其他女性成员(他的母亲、祖母和姑母)一起住在村里。
金庆于1950年代中期与母亲和姊弟妹移居石岐时,曾在「四方井」居住于类似风格的房屋中。他们住在房子的其中一层。
谷歌地图上四方井的位置
金庆大约五岁时,与母亲和姐弟一起搬到石岐(Shekki),住在狮子街以东的四方井(Si Fang Jing)的房子里。这些房子是永安公司为员工所建的宿舍。 金庆之所以能够住在那里,是因为他的外婆与永安公司的联系。 1957年,金庆大约八岁,他移居香港,住在尖沙咀的乐道。1959年,金庆10岁时与姐姐碧媛(Bigg)一起乘坐名为「太源」的客轮前往澳大利亚,与他的父亲在悉尼团聚。一年后,金庆的母亲和弟弟霭麒(Keith)也移居澳大利亚。
1950年代香港上环德辅道的永安百货公司(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当金庆刚到达悉尼时,他住在禧市(Haymarket) Ultimo Road 37号楼高三层的永安果栏仓库的顶层。永安果栏(成立于1897年)是20世纪悉尼主要的香蕉批发商。大楼的顶层的其他房间是被用作永安公司的员工和其他年轻男子(大多来自中山)的宿舍。大楼的底层是永安果栏的办公室和仓库。 金庆在附近的Ultimo公立学校就读3年级。这所学校靠近唐人街,因此校内有数名中国学生。金庆在学校很快学会了英语,但他和家人以及所有一同住在永安大楼的中山人说中山话(中山的方言),这有助于金庆保持流利的母语和英语。正如他所说:「我之所以保留中文的能力,是因为我在学校说英语,在家里对每个人都说中文,整个环境都是说中文的。」 1960年代初期,在永安大楼住了大约5年后,雷氏一家搬到郊区的Arncliffe 。当时,金庆在Cleveland Street 男子中学读8年级,所以他每天乘火车到靠近学校的中央车站(Central Station)上学。
1970年代禧市Ultimo Road 的永安果栏大楼。金庆于1959年到达悉尼后,与家人一起住在这座建筑的顶层直到1960年代初。 (照片由郭志荣提供)
位于 Glebe的 Wattle Street 177号的Ultimo公立学校(建于1880年)。学校靠近唐人街,很受在居住在附近的中国家庭欢迎。该校的校友包括方劲武 (King Fong) 和李惠林(William Lee)(FL2292544, 新南威尔士州国家档案局,约于1960年)
金庆于1972年毕业于悉尼大学的哲学系。1975年,他获得了香港政府的英联邦奖学金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1978至1979年,金庆在南京大学任教了两年,然后回到悉尼,在悉尼大学的陈顺妍(Mabel Lee)博士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陈顺妍博士是陈沛德的妹妹,也是金庆的舅母)。他于1980-81年在北京大学进行研究,撰写论文。 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大学任教。金庆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研究学者。他在中国文化研究和语言教学法、中国现代及当代文学和中国古典哲学领域出版了18本书,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报告。金庆从2005年起担任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直到2014年退休。此后,他一直担任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客席教授和香港大学的荣誉教授。金庆的妻子是新西兰人中国历史学家Louise Edwards,他们有一子一女,并住在澳大利亚。
金庆一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不但在中国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来到澳大利亚后,也一直维持与中国的联系,尤其是他居住在位于悉尼唐人街中心地区的永安大楼的五年。住在唐人街使他能经常与中国人接触。他回忆说:「当我去德信街( Dixon Street)时,我几乎认识每个人,并称他们为『叔叔』或『阿姨』,我们所有人都说中山话。」
在悉尼大学时,除了攻读哲学外,金庆还致力于学习和提高他的普通话能力。他把对研究中国的兴趣归功于自己在澳大利亚的移民经历。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说:「作为一个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我无可避免地提出了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所以我对探索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2015年3月26日,衣若兰访谈)。
1978年,金庆在南京大学教授的英语班之一。该班级是为那些曾经是「工农兵学员」的年轻老师而设的。(这张照片来自2005年纪录片〈海外中山人〉, 雷金庆允许使用)
在澳大利亚完成本科后,金庆回到中国,在香港花了两年(1975-77)攻读硕士学位,又在其后两年(1978-79)在中国南京大学任教。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任教超过20年之后,金庆于2005年出任香港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他担任该职位将近十年后于2014年退休。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生都在努力向外国人解释『中国』,向中国人解释『西方』」(衣若兰访谈,2015年3月26日)。
金庆是澳洲亚中山同乡会会的终身会员,尽管他承认不是该会的积极参与者。他也参加了2015年在悉尼举行的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并在大会里获得了「杰出华人优秀学者奖」。金庆于退休后返回悉尼。与他年轻时相反—当时他几乎认识唐人街的每一个人—现在他不再与悉尼的华人社区保持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他的祖父母和父母去世之后。
尽管现在金庆在悉尼与华人社区的联系减少了,但看来他已将与中国的联系传给了他的子女。金庆的孩子是新西兰和中国的混血儿,但他们俩都学会中文。他的儿子曾在中国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习,他的女儿也在大学主修中文。金庆解释,他的孩子与中国的联系不在于渡头村或中山,而是与中国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联系。他将这种联系变化的性质与居住在国外的爱尔兰移民后裔的经历相比。他说:「他们﹝海外的爱尔兰人﹞可以说我知道这是爱尔兰啤酒或这是爱尔兰舞蹈,他们可以谈论爱尔兰文化,但是问他们来自爱尔兰哪条村庄,他们可能不知道。」
在1972年,金庆移居澳大利亚后第一次回到渡头村去探望病重的祖母。尽管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但由于金庆与留在中国的祖母和姐姐已没有见面近15年,他非常渴望返回家乡。此外,金庆在悉尼大学时曾修读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因此他对共产主义十分有兴趣。他说:「我真的很想回去,因为在那个年代,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在高中和大学里深受毛泽东的影响,我曾经在课堂里学习它…而且,我修读了在悉尼大学首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因此,文化大革命对我来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因为它允许我融汇政治理论和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所以我真的很想回去,那就是我回乡的原因。」
然而,金庆的首次回乡对他来说是一次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金庆解释,当时他既不是入籍澳大利亚的公民,也不是中国公民,因此是「无国籍」。他唯一的身份证明文件是香港发出的身份证明。金庆在悉尼乘飞机,原本打算到泰国转机乘坐接驳的航班。不幸的是,由于他的国籍证明问题,泰国当局不允许他在泰国过境。他被送回飞机上,直到飞机到达最终目的地巴黎才得以下机。金庆忆起那次的经历,「那真是太可怕了……我真的很可怜。 [我]去了英国大使馆、中国大使馆和澳大利亚大使馆,但他们都不理睬我。」三天后,金庆被允许登上飞机返回悉尼。
回到悉尼一个星期后,金庆再次尝试前往中国。旅行社为他预订了经新加坡飞往香港的航班。这次,他在新加坡成功登上了前往香港的中转航班。抵达香港后,他乘船去澳门,然后乘公共汽车去中山。这次,他的旅程基本上都很顺利,除了入境时「我花了整整一天才通过海关…他们搜查一切」。尽管如此,金庆对于他的第一次回乡旅程感到非常满意。正如他所说:「当我回到那里时,真是太棒了…这真的很好,因为我迷恋中国,觉得一切都很美好。」他与祖母、姐姐和一位从另一个村庄回来的姑姑住在祖屋里。「我和祖母在一起,我们15年没有见面了…我完全被她们宠坏了。」 第一次回乡以后,金庆于1973年和1974年再次回到中国。他在香港学习和在中国教书时也常常回到故乡。他说:「我过去经常回去,所以我认识村里的人。」
金庆如今已在悉尼退休,但他仍不时返回渡头村。他最近一次回乡是在2018年中。然而,金庆感到他与家乡的联系正在慢慢减少,部分原因是他认识的人开始去世。正如他所说:「 可能再过几年,『他们』会去世,当这一代人离开时,这种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对于家乡的变化,金庆也感到有点失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村里富裕的居民搬出并在村庄附近建造了新的大房子。现在,原来村庄中的旧房屋已租给来自其他省份的移民。金庆说:「就连中山人也搬走了。您坐出租车、走进商店,他们总是说广州话而不是中山话。即使在村子里,实际上现在没有多少人说中山话了。年轻一代较喜欢说广东白话或普通话。」
金庆在渡头村的祖屋。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屋外墙上图画的遗迹(2018)
隔壁的邻居正在装修他们的住所。他们使用金庆祖屋的前院来存储建筑材料(2018年)
金庆仍然拥有位于渡头村由他的祖父(他于1957年去世)所建造的祖屋。这是一栋两层高的毗联式住宅建筑。房屋的外部以精美的彩色图画作装饰,有些部分还漆上黄金,。但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所有这些图漆都被刮掉了。现在,在大屋的墙上只见图画的遗迹。在19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时期,金庆的家庭被归类为「地主」阶级(后来其身份改为「华侨」),一半的房子被没收,并给了村里另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金庆和他的家人以往住在另一半房子较大的部分。在1980年代初期,村庄中所有被没收的房屋都归还给以前的「拥有人」,房契上现在是写着金庆的名字。一个远房叔叔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住在这所房子里,但他大约十年前去世了。从那时起,该房子一直空置。